CREMASTER cycle 1 – 5

CREMASTER cycle 1 – 5

1994 – 2002
實驗電影
馬修巴尼 Matthew Barney

撰文|林巧棻

《懸絲循環系列》(Matthew Barney, CREMASTER cycle 1 – 5, 1994 – 2002) 是美國藝術家馬修・巴尼(Matthew Barney)所導演的一系列實驗電影,由五部長篇電影構成,作品主題圍繞「創造」(creation) 和「性別分化」(sexual differentiation) 的過程為隱喻去做發展,是一套自成體系的美學宇宙。巴尼畢業自美國耶魯大學,原為醫學生轉唸美術,因為曾經來自醫學生、運動員以及模特兒的經歷與對當代藝術中「身體政治」主題的關心常常反應在他的作品裡。

作品名稱與核心概念來自醫學專有名詞:「懸絲」 (creamaster) , 是指一種連結睪丸與下腹的肌肉「提睪肌」(cremaster muscle),能控制睪丸的升降。巴尼以此為概念核心,發展出一套隱喻身體與性別的藝術語言,象徵性別發展初期的不確定性與潛能。每部影片皆對應不同階段的性別狀態,從未分化到完全分化,並且融合雕塑、裝置、戲劇、繪畫、歌劇、舞蹈與攝影等多種媒材,構築出誇張怪誕、充滿神話意象的綜合性藝術世界。

五部作品風格各異、場景廣泛:《CREMASTER 1》以布朗科體育場為舞台,透過啦啦隊的編排表演探索身體的構造;《CREMASTER 2》結合哥德風與西部片,借蓋瑞・吉爾摩(Gary Gilmore)之死探討生死循環;《CREMASTER 3》融合殭屍與幫派電影元素,在紐約克萊斯勒大廈、古根漢美術館、紐約薩拉托加溫泉的賽馬場以及北愛爾蘭巨人堤道等地展開象徵性的敘事結構;《CREMASTER 4》呈現一場穿越英國曼島的摩托車賽,充滿荒誕與詩意;而《CREMASTER 5》則是一部在布達佩斯演出的歌劇式電影,敘事場景從匈牙利國家歌劇院延伸至蓋特勒浴場,以感性方式詮釋「釋放」與一種身體「超越」狀態的主題。整個懸絲系列電影融合多種藝術形式與神話隱喻,展現巴尼獨特的視覺語言與對身體、性別、創造力的深刻探索。

懸絲系列作品製作順序:

CREMASTER 4 (1994)
CREMASTER 1 (1995)
CREMASTER 5 (1997)
CREMASTER 2 (1999)
CREMASTER 3 (2002)

 

此作品無創用cc圖片授權,敬請透過相關網址獲得更多作品資訊。


相關網址|

https://www.guggenheim.org/artwork/10768

https://www.guggenheim.org/artwork/artist/matthew-barne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2jpPvcE5_A

bioart database
Author: bioart database

You may also like

ORAL HIGYM

ORAL HIGYM

2024 複合媒材、生物藝術、沉浸式展演...

《菌世紀醫美》Fungal Century Beauty

《菌世紀醫美》Fungal Century Beauty

2024 複合媒材、生物藝術、沉浸式展演...

Atlas of Queer Anatomy 《酷兒解剖學圖譜》

Atlas of Queer Anatomy 《酷兒解剖學圖譜》

2022-2025 解剖學繪圖、醫學史資...

之間Blur

之間Blur

2025 XR沈浸式劇場 河床劇團×PH...

Back to Top